时间:2024-07-30 15:52:34 来源:健康报
当前,儿童健康领域正从“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如何将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儿科医疗、养育照护等进行整合,实施“一体化”管理,就近为儿童家庭提供科学指引和健康支持?近年来,浙江省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基层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建设“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探索“医、防、护”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始于义乌的探索
“医、防、护”走向一体
盛夏的清晨,日光似一缕洒金的柔纱,所到之处,皆散发着熠熠光芒。在温州市瓯海区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前的网红打卡点,刚刚完成预防接种的几名小朋友逗留于此,准备与写有“医、防、护”字样的卡通人物雕像合影。
2022年9月,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印发《浙江省“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建设指南(试行)》,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创建工作,为广大儿童提供更为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保健、养育照护服务,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儿童友好城市之一,温州市对此积极响应。该市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创建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为契机,通过功能布局、人才培养、分配机制、数字赋能等“四个一体化”改革,引导有儿童的家庭在家门口接受预防、筛查、诊断、干预、治疗、康复“一体化”的儿童成长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
根据《指南》,“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具备3个功能分区:医疗区、预防保健区(含预防接种)、婴幼儿照护区。在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区位于2层、3层,预防保健区和婴幼儿照护区位于4层。3个功能分区突出“一站式”服务,同时医疗区又与另外两个分区相对分离,避免患儿交叉感染。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很多有儿童的家庭穿梭于不同的功能分区,感受“医、防、护”深度融合。家长带孩子先在预防保健区进行养育风险筛查,随后前往医疗区接受小儿推拿,最后对照家庭医生推送的课程表,在婴幼儿照护区参与一场养育照护小组活动。
在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入诊室前,一名宝爸将婴儿车停放于儿童停车区。
“医、防、护”深度融合的理念,最早由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卫生健康局提出。义乌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刘建英介绍,在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义乌市妇幼保健院于2018年与该市城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试点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儿童健康服务专科联盟,这即是“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雏形。
此后,随着义乌市被列入国家基层儿童早期发展项目试点,义乌市妇幼保健院又根据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处要求,于2020年开始牵头帮扶镇街卫生院整合医疗、保健、预防、早期发展等服务,探索建立“医、防、护”三位一体儿童健康管理中心。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儿童健康管理项目的基础上,义乌市不断深化儿童健康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刘建英说,该市通过14家镇街卫生院为0~3岁婴幼儿免费提供6大类19次早期发育异常风险筛查及8次养育风险筛查,同时依托“儿童保健—儿科—康复”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构建形成儿童健康综合服务机制。
“其间,由上级妇幼保健机构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技术培训,确保诊疗项目的顺利开展,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妇幼保健机构双向转诊机制。”刘建英说。
针对父母希望随时掌握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的诉求,义乌市还打造“善育宝”智慧婴育服务平台。其中,“儿童成长曲线”功能将传统的线下到医疗机构检测优化为线上自测、自动预警、精准推送,实现早发现、早干预的目标。
如今,儿童健康管理“义乌模式”的核心要点已被写入《指南》,“儿童成长曲线”功能也被嵌入“浙里办”应用浙有善育“生长自测”模块,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其中,温州市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按照省级建设标准先后建成17家“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并不断为创建工作注入新的灵感。
一次挂号双重服务
建设复合型服务队伍
《指南》明确提出,儿童保健科和儿科医生交叉培养并整合使用。这是解决基层儿科人员紧缺、儿童保健科业务单一的可行方案,也是强化复合型儿童健康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能力的必要条件。
“儿童保健科医生到儿科进修,儿科医生到儿童保健科进修,只有他们同时具备高危儿童筛查及干预指导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疾病预防关口前移。”温州市瓯海区新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周剑晃告诉记者,该中心定期选派儿童保健科医生和儿科医生到医联体上级医院接受轮训。
“扎实掌握另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不是流于形式地走走过场,脱产培训非常必要。”周剑晃表示,作为中心管理者,自己完全支持脱产培训,但面临的实际问题是,该中心只有3名儿科医生,培训周期又有半年之久,换作哪家机构都不免为难。最终,该中心想出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轮训期间,该中心确保医生绩效收入不低于科室平均水平;参训医生争取每周回来一天,维持门诊运转。
49岁的儿科医生周李是副主任医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进修的半年里,感到受益良多。“患儿家长不会主动区分保健与医疗。”周李表示,问诊中,医生询问患儿体重,本意是计算用药剂量,而家长则会追问体重如何管理,这其实属于儿童保健科医生的专业范畴。作为儿科医生,此时如果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显然无法达到家长对“医、防、护”深度融合的期望。接受培训后,自己就能提供个体化专业指导。
如今,周李已能独当一面地开展儿童生长发育门诊工作。“相当于一次挂号可以获得保健与医疗双重服务。这也促使我们与儿童保健科医生加强病例探讨。儿童保健科医生也会依托妇幼保健信息管理平台对高危病例进行持续追踪。”周李说,“过去,中心依靠上级医院儿童保健专家下沉坐诊,每两周开诊一次;现在,每周都能开诊。”
在温州市瓯海区新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数生长发育迟缓患儿家庭会选择前往同楼层的中医儿科,让孩子接受小儿推拿、贴敷疗法等中医康复治疗。为此,该中心又增设了一些适合儿童的诊疗项目,如脐灸、揿针等。
在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新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科医生正在开展一场养育照护小组活动。
从无人问津到一座难求
“医”“育”开始双向奔赴
对于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推进“医、防、护”一体,“医”和“防”方面重在对相关服务进行整合,然而在养育照护方面,则需结合以往的经验,探索完善工作模式。
根据《指南》,儿童健康管理中心需对辖区幼儿园、托育机构、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提供专业化健康指导服务。此前,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有探索。比如,温州市瓯海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与属地94家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完成“医育结合”签约,逐步搭建起“区妇幼保健中心—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育机构”三级指导网络。
《指南》同时提出,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也需提供养育照护服务支持,在婴幼儿照护区开展养育照护小组活动、父母课堂、营养膳食厨房、体能训练等。这些内容,则是新的考验。
在对基层医护人员的前期培训中,温州市瓯海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区妇幼保健中心主任郑显秋发现,很多医护人员不够上心。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患病的宝宝他们都应付得来,健康的宝宝也能应付得来。可事实与预想确有差距。
以该区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的营养膳食厨房为例,尽管备课充分,第一堂课仍场面失控。主管护师包旭冉回忆,当时营养膳食厨房被布置得极具互动性,预想中,大家围坐在圆桌四周,一起识别辅食模型、分析营养成分、掌握辅食添加原则,然后参与膳食制作。但在实际的课堂里,宝宝们自顾自地摆弄食材,父母们忙于看管,完全无暇顾及授课内容。
见此情形,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芳提议,先在中心内部试讲,再正式对外开讲。在一次次尝试中,该中心不断调整授课流程,最终确定先品尝成品,确保参与者足够专注,再指导动手制作。“宝宝坐得住,父母才能听得进。”这是陈芳在多次旁听后总结的经验。
郑显秋建议以节气养生为脉络,按照时间节点推出主题课程,倡导浙江省卫生健康委近些年力推的“国医养国娃”中医药婴幼儿照护服务理念,将婴幼儿体质辨识、中医药饮食文化与现代育儿理念相融合。令该中心医护人员很意外的是,中医食疗颇受年轻父母欢迎。
营养膳食厨房的课程设置刚有眉目,养育照护小组又遇难题。“最初几场活动基本没有宝爸宝妈报名,不得不靠医护人员现场‘抓人’。”陈芳坦言,宝爸宝妈即使勉为其难地入座,也会因气氛沉闷而借故离席。
无奈之下,陈芳再次向郑显秋求教。最终,二人想出一个解决方案:邀请托育机构的保育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儿童保健科医生和儿科医生共同授课。
“随着托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医育结合’不再是新鲜词。但在过往推进‘医育结合’的尝试中,似乎更为注重医疗机构的专业价值,而忽视了托育机构的独有优势。”郑显秋认为,在养育照护方面,托育机构的保育人员更懂得如何增强活动的互动性、趣味性。
“保育人员加入后,氛围完全改变。”陈芳说,保育人员自带亲和力,轻声细语地召唤,加上肢体语言的配合,很快就能把宝宝的目光吸引过来。随着活动氛围渐浓,儿童保健科医生和儿科医生会有意识地去观察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若筛查出异常儿童,会第一时间告知其父母,将患儿转诊至儿童保健门诊或儿科门诊,实现保健、医疗、养育照护相互衔接。
“如今,养育照护小组的活动名额常被‘秒抢’,我们已将现场登记改为预约报名。”陈芳说,“从无人问津到一座难求,医护人员已有些应接不暇。为确保安全性和互动性,我们将活动人数控制在6~8组家庭,同时将部分课程录制成视频,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以惠及更多新手爸妈。”
在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探索中,“医育结合”由过去的单向奔赴变为双向奔赴。温州市妇幼健康指导中心副主任周玉润表示,保育人员的加入,一改医护人员严肃有余的授课风格,养育照护指导质量在专业互补中得到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宝爸宝妈通过保育人员所展现的专业性,也能对其背后托育机构的服务水平有所了解,作出更理性的托育选择。此外,托育机构拥有政府背书的展示平台后,招生压力得到缓解,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得以加速发展。
举棋不定的机构少了
转变源自政府保障有力
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规划,恰与新院区筹建同步,这相当于在空白的画布上作画,一些新颖的设想相对容易付诸实践。
新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要对老院区进行“涂涂改改”,改造难度倍增。原先,该中心儿科门诊设置在1层,就诊人员进出频繁,患儿很容易发生磕碰。于是,借此轮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建设的契机,该中心打破原有格局,将儿科门诊搬至3层,打造医疗区,又将行政办公室迁移至其他楼栋,腾出4层打造预防保健区和婴幼儿照护区。
“由于老院区空间有限,部分活动场所仍需合用,对中心的设计思路提出考验。”该中心副主任金中晓介绍,“比如,411房间挂了3块牌子,既是发育监测筛查室,也是精细认知指导室,还是暖心健康书屋,不同的时段组织不同的活动;再如,打开投影幕布,疫苗接种留观区就可以变为父母课堂。”
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着与新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似的情况。因此,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言,创建“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还要考虑如何平衡前期投入和远期收益的问题。“《指南》印发之初,多数基层机构持观望态度。”郑显秋说,但一年半过去,随着创建工作的持续推进,举棋不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少了。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源自政府保障有力。
以温州市瓯海区为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创建工作,经多次商讨后决定,由区财政局对参与创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予以100万元财政补助;瓯海区卫生健康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相关服务开展按项目、按次数付费,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其用于内部绩效分配,确保参与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建设的相关医护人员获得额外绩效收入,技术劳务价值有所体现。
这种转变也源自“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品牌效应。比如,新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门诊今年上半年已接诊19195人次,预计到今年底,将远远超过去年全年30424人次的接诊量。“这些来就诊的儿童,多数是由家长主动带着来接受健康管理的,也有部分是在‘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后,从市区医院回流至基层就诊的儿童。”周剑晃说。
在全市层面,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建设进展和成效令人振奋。周玉润告诉记者,截至2024年6月,温州市17家“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已覆盖全市497个社区(村),为2.93万名0~3岁辖区儿童、26.51万名0~14岁辖区儿童提供健康服务。其中,今年上半年0~3岁儿童保健服务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2.28%。
“随着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儿童健康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儿童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更是儿童发育潜能得以激发。”浙江省“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项目具体负责人、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处三级调研员何琦环表示,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纳入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体系加以推动,目的就是发挥基层儿童健康保障网底优势,打造婴幼儿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儿科医疗、养育互动一条龙服务链,为广大儿童就近提供高质量“医育结合”婴幼儿照护服务,积极构建15分钟育儿服务圈。
目前,浙江省已建成300余家“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同步依托全省统建的婴育数字化平台对各中心建设进度、服务人次等进行数字化监测。“期待各地积极探索,协同多部门参与,将成果惠及更多家庭。”何琦环说。
记者手记
深度践行儿童友好理念
推动全社会践行儿童友好理念,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浙江省打造的“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以促进儿童健康为终极目标,无疑是儿童友好理念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深度实践。
温州建设儿童友好城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儿童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方面,“配儿童桌椅、儿童洗手台等友好设施”呼声最高,占比达20.11%;其次是“提供儿童休息、玩耍的场所设施”,占比达18.21%。这些呼声在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环境规划中得到回应。
细节中彰显儿童友好理念。记者看到,在儿童健康管理中心,诊区桌椅多采用弧形设计,排除了尖角的安全隐患;儿童桌椅的尺寸也适合儿童使用,体现着“1米高度看世界”的内涵。在中心适儿化卫生间里,不仅配有造型可爱的迷你水池、马桶,还设置亲子隔间,避免异性父母陪伴子女进出卫生间的尴尬。此外,充满童趣的元素随处可见:户外阳台被充分利用,打造为儿童乐园主题的休闲场所,供患儿和家长小憩;诊室走廊两侧,悬挂着墙面游戏;读书角的书架上放置着各类儿童读物……
儿童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同等重要的观念深入人心。在环境友好的基础上,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建设,进一步探索服务友好,相继增设儿童心理咨询门诊、学习困难门诊等儿童心理健康相关门诊。对于患儿家庭来说,此类门诊有助于他们就近获得一体化的儿童成长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
审校:冯瑶
责编:王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