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3 09:49:51 来源:医管赋能站
近日,国家卫健委针对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确保建设方向正确、发展稳健”。作为深化医改的核心抓手,这一部署释放出四大关键医疗信息,直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与资源优化配置。以下从政策导向、人员管理、服务升级、资源整合四方面展开分析:
1. 强化县域医疗龙头作用
◦ 推动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深度融合,构建“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的县域医疗体系,目标实现“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 延续“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思路,通过行政、人员、业务、信息、药械、绩效“六统一管理”,提升县域医疗资源整合效率。
2. 明确基层医疗功能定位
◦ 聚焦“小病首诊、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三大职能,减少跨区域就医需求,缓解三甲医院压力。
◦ 2024年政策已提出“人员、技术、服务、管理4下沉”,此次重申凸显基层能力建设的持续性与紧迫性。
1.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制度化
◦ 要求2025年底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县级医院长期派驻人员(连续服务≥6个月)全覆盖。
◦ 配套政策:落实下沉人员薪酬补助、职称晋升倾斜,解决“下不去、留不住”问题。
2. 强化基层人才培养机制
◦ 建立“县级带教+实践培训”模式,通过临床指导、远程教学等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诊疗能力。
◦ 探索“县招乡用、乡聘村用”用人机制,打通县域内人才流动通道。
1.优化基层医疗服务硬件
◦ 推进县域影像、心电、检验、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建设,2025年底前县域医学影像中心覆盖80%以上乡镇卫生院。
◦ 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提升基层慢性病筛查、早期诊断效率。
2. 完善药品供应与用药衔接
◦ 扩大基层慢性病、常见病药品种类,实现县、乡、村用药目录衔接,解决“基层缺药、患者往返购药”问题。
◦ 加快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共享中药房)建设,2025年底前建设率达50%以上,保障药品质量与配送效率。
3.夯实公共卫生服务网底
◦ 强化医防融合,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承担区域内预防接种、妇幼保健、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职能。
◦ 通过电子健康档案共享,实现疾病“预防-诊疗-康复”全周期管理。
1.推进县域医疗信息互联互通
◦ 打通县域内医疗、公卫系统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实现患者诊疗信息在县、乡、村机构间实时流转。
◦ 建设统一的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支撑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医保结算等业务“一站式”办理。
2. 深化分级诊疗制度落地
◦ 明确转诊标准与流程,建立“基层首诊-县级确诊-上级医院转诊-康复回基层”的闭环路径。
◦ 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打包付费),引导患者有序就医,避免“小病大治”。
结语:县域医共体如何成为健康中国“压舱石”
国家卫健委的部署标志着县域医共体建设从“试点探索”转向“全面提质”阶段。通过政策聚焦、人才下沉、技术赋能、数据贯通,这一改革将逐步破解基层医疗“弱、散、远”的痛点,让县域成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未来,随着各项措施落地,县域医共体有望成为分级诊疗制度的“筋骨”、医疗资源均衡化的“枢纽”,为构建“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的医疗新格局奠定基础。
审校:李艳
责编:王春丽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发布2025年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海报及老年心理健康科普视频
为贯彻落实《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推进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编制工作,按照“成熟一批、发布一批”的工作思路,近日国家医保局编制印发了《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设立101项美容整形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