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传播社 健康中国传播社
首页 > 时讯 > 资讯

全国“爱眼日”:“奔赴眼底光明”的路上,你我都是主力军

作者:编辑部

时间:2024-06-04 08:45:19 来源:健康报

今年6月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眼健康涉及全年龄段人群全生命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技术进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等,我国眼健康现状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眼部疾病防治工作模式、管理体系搭建等也面临新需求和新挑战。 

 

2022年,《“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首次将眼底病纳入重点关注病种,这标志着我国的眼健康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 

 

眼部疾病谱悄然变化 

如何让眼底病无处遁形?

 

近年来,我国在眼部疾病防治领域取得诸多成绩。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组长、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许迅介绍,2014年,我国提前消灭曾是国民首要致盲性眼病的致盲性沙眼;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部分医疗机构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水平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当下,我国眼部疾病谱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代谢性疾病带来的眼部问题越来越严重,如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的眼底并发症、高血压的眼底并发症等。由此,我国已将提升眼部疾病防治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并初见成效。 

 

2022年,眼底病被首次纳入全国眼健康规划重点关注病种。这个“首次”让很多眼科尤其是眼底病专业的从业人员备受鼓舞。“全面系统地关注眼底病,这对提升大众对眼底病的认知,提升我国眼底病防治能力都起到极大推动作用。”据许迅估算,目前,我国眼底病患者数量超4000万人,眼底病专业医生约5000名。“虽然我国眼底病专业医生的绝对数不少,但相对于患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而言,数量仍显得相对较少,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不少患者无法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部分地区仍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而这背后的原因之一便是眼底疾病存在隐匿性。 

 

1717462055701948.jpg 

许迅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组长、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许迅解释,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等眼底病无法用普通检测方法进行筛查,须借助如OCT等设备,利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技术等才能进行诊断。

 

此外,眼部疾病的特殊性可能导致患者就医不及时。比如,一只眼睛“坏掉了”,另一只还是“好的”,患者往往会选择推迟就医,且进行筛查时可能忽略眼底病。归根结底,眼底病在我国的认知率、认知程度不高。 

 

对此,今年“爱眼日”宣传教育周活动将“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作为活动的宣传口号,以期加强防控工作,促进公众关注眼部健康。 

 

对于利用眼底AI等技术筛查眼部疾病的重要性,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介绍:“眼底筛查设备可以清晰呈现视网膜神经、血管、形态的全部信息,甄别不同的眼底表现,辅助眼科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并对发现及诊断全身性疾病提供帮助。” 

 

近日,许迅接诊了一名40多岁的患者,这名患者的两只眼睛都因高度近视引发黄斑病变。几年前,他在只有一只眼睛出现异常时,并未及时就诊,导致两只眼睛的问题都愈发严重。“新发病的眼睛经过1~2次治疗后,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保持较为良好的状态。但他的另一只眼睛发病已久,眼底病变导致的新生血管已非常茂密甚至结疤,现有治疗方法已无法帮患者恢复视力了。”这个令人惋惜的例子充分说明了早期干预对患者预后的重要性。 

 

加强规范化诊疗及全程管理 

怎样尽可能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老年性黄斑变性常被称为老年人的“视力杀手”。据统计,当前我国70岁以上人群老年性黄斑变性患病率为20.2%,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数量从1990年的1201万人增至2015年的2665万人,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至5519万人。 

 

那么,大众可以进行眼部疾病的自我识别吗?答案是肯定的。“用手挡住一只眼,用另一只眼去看房间里的地砖交界线、衣柜边角线是不是直的。” 黎晓新说,站在固定位置去看生活物品中的直线,一定程度上可以在早期主动发现可能出现的老年性黄斑变性。“眼底病多为致盲性疾病,由视力初步下降导致的视物模糊、视物变形通常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早期症状。” 

 

庞大的患病人群亟须有效的药物治疗。谈及创新药物的应用,黎晓新介绍,2006年,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出现并正式在眼底病治疗领域应用,在减缓患者视力下降方面有较好疗效。近年来,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其他一系列创新药物也不断涌现,相关疗效逐步提高。创新药物和临床技术的出现帮助一部分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视力,实现生活自理,最大程度提升生活质量。 


1717462095887713.jpg

黎晓新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 、教授

 

“但治疗效果也与患者的依从性呈正相关。”黎晓新提示,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治疗周期是通过大量临床试验得出的结论。要降低眼底病带来的危害,患者需遵从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医疗机构、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并可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眼底病筛查提供助力。 

 

许迅介绍,为改善我国眼部疾病诊治现状,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相关协会等积极开展一系列项目,推动我国眼部疾病规范化诊疗及全程管理,在全国1000余家医疗机构间建立标准化的眼底病规范诊疗流程和科学的眼底病慢病管理模式;缩减眼底病诊疗流程,将5~7天的治疗时间缩短至24小时内。当下,还需推动眼底病诊疗管理模式创新,开展精准的早期筛查,进一步完善疾病全程管理。

 

“眼部疾病的管理需运用诸多先进技术,业内专家学者应将更多前沿理念、方法和药物推广至更多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生进行专业化、规范化培训,形成更多指南、规范和专家共识,让更多患者获益。”黎晓新说。 

 

在第29个全国“爱眼日”之际,许迅也向行业发出呼吁:“医疗机构和卫生健康行业从业者应该是眼部疾病知识科普的主力军。有条件的医院和有意愿的医生可以开展义诊周活动,为公众提供一些免费或低成本的先进设备(如人工智能OCT)筛查眼部疾病的机会,帮助公众提升对眼部疾病的认知,实现早筛、早诊、早治。” 


1717462119192076.jpg 

 

审校:冯瑶

责编:王春丽

【版权提示】健康中国传播社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jkzgcbs@163.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标签:健康中国爱眼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