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0 14:53:14 来源:健康报
本期访谈嘉宾:王宁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13年首批入选为北京学者。
长期致力于全球排名首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青光眼诊治技术的研究,创建了以机制分类为核心的闭角青光眼精准诊疗中国方案,使长期居高不下的致盲率降低了近50%;首创眼颅压力差学说,破解开角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机制难题,建立了以平衡眼颅压力差为目标的新诊疗体系;自主研发微创青光眼内引流手术设备和技术,打破了传统外滤过手术高并发症的困局,新术式全国占比已达40%。自担任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以来,完成消灭致盲性沙眼收官项目等多项国家眼健康重大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等。
健康报:青光眼被称为“视力小偷”,是全球排名第一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请您介绍一下,当前青光眼防治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王宁利:青光眼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急性青光眼,发病急,常伴有眼睛痛、头疼、看不清等症状,占患病人群的5%~10%;另一类为慢性青光眼,约占患病人群的90%,症状隐蔽,进展缓慢,患者视野逐渐变小,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看不见。目前,全球青光眼患者有7000余万人,我国约有2600万名青光眼患者。
得了青光眼不能盲目乐观,觉得不痛不痒,昨天和今天没什么区别;也不能盲目悲观,觉得自己没救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要用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即早知道、早发现、早控制。
对于青光眼的防治,我们主要关注3个方面。
第一方面,关注如何发现青光眼。目前来看,青光眼的筛查还是个难题,需要患者到医院去检查。我们正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等手段,推动青光眼的筛查变得科学化、智能化,让公众用手机拍一张眼部照片上传至云端,就可得知筛查结果。
第二方面,关注青光眼的治疗。医生为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视功能仍然在变坏,这就是治疗效果不好的表现。我们要通过进一步研究提升治疗效果,就好比一脚刹车踩下去,让青光眼的恶化速度变慢,缓解患者病情。
第三方面,关注如何使青光眼变得可逆。我们都知道,青光眼目前还是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因此,对于青光眼的视神经可逆研究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方向。
健康报:刚刚您提到青光眼目前仍然是不可治愈的,那么当下青光眼可逆性研究方面是否有一些进展值得期待?
王宁利:是的。虽然现在是不可逆转的,但不代表永远不可逆转,科技发展能够攻克很多不可能的事。
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一些可逆的机会,对于视神经中的一些濒死的细胞,已经有办法救活;对于已经死亡的视神经细胞,通过干细胞治疗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比如,研究者在眼睛里发现了一些具有干细胞特征的细胞,可以将其诱导激活,分化成视网膜神经元,促进视神经再生。目前从小鼠实验来看,效果非常好,但是从小鼠实验到灵长类,再运用到人类身上,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此外,也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来促进视神经的可逆性修复,还有光遗传学、生物治疗、光化学、光动力治疗等方法,都有可能给视神经逆转治疗带来新希望。
健康报:人工智能在青光眼早筛方面已经显现出了巨大潜力。您认为人工智能在助力眼科疾病防治方面有哪些应用场景?
王宁利:在疾病筛查方面,人工智能实现多病种联合筛查。我们通过卫生经济学评价发现,它的成本效益很高。此外,利用智慧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进行辅助诊断和健康教育,能够代替甚至超过医生本人的智慧,这将会是人工智能的未来。
针对眼科领域,比如刚才提及的眼科疾病筛查,还有眼科疾病的辅助诊断、对患者疾病变化的监控,都是人工智能未来的应用方向。
健康报:今年3月,用于延缓儿童近视进展的某品牌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在我国获批上市,该药被认为是近视防控神药。对此,您如何看?
王宁利: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是帮助延缓近视进展的药物,对近视眼进展的防控肯定是有作用的,相关研究已经予以证明,它能让眼轴增长的速度变得缓慢一些。但我认为,阿托品滴眼液比不上户外活动这个防控措施,如果实在拿不出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又不想让近视发展太快,阿托品滴眼液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不能一味地去依靠它。
我们的研究发现,对于预防和治疗近视眼,光营养是好方子。花时间在户外活动,多接触大自然,不用花钱就能防控近视,比戴OK镜、滴阿托品眼药水等方法都更经济有效。
家长要认识到,在孩子全面发展中,身体素质是第一要素。因此,我呼吁全社会形成近视眼防治的群体文化和共识,大家多参与户外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近视防控工作。
审校:冯瑶
责编:王春丽
7月31日,国家药监局出台《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工作方案》。该方案的出台直面了哪些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制度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