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13 17:52:15 来源:健康县域传播平台
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的高度重视和资源下沉、做强基层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省、市级三甲医院纷纷组织专家,成立医疗队到农村巡诊,看起来兴师动众、轰轰烈烈、服务基层、方便群众,让农村百姓在“家门口”看到了“专家”,实际上医疗队下乡弊多利少,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农村百姓只看到了专家的身影长相,并没有看不到专家能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带来多少实惠。
首先,专家太“专”,到农村用场不大。医疗专家顾名思义,只是在看专科专病方面有所建树,并不是全科医生。由于太过“专”业,外科专家不会看高血压、糖尿病,内科专家不会看阑尾炎、腹壁疝的现象屡见不鲜,别说医疗队几个专家下乡,就是在医院,患者这个科跑到那个科,专家动不动请会诊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某医疗队派出中医康复科、肺病科、骨伤科、脑病科、脾胃科等5名专家到一个农村街道卫生院服务两天,总共服务患者也就50人次,真正对号入座的患者寥寥无几,且多为常见病普通患者。要是这几个专家不下乡,岂不是可以服务更有需要和更多的患者。况且,目前除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农村绝大部分地区的医疗条件和就医需求已经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截然不同,农村居民即使有了县镇医疗机构认为治不了的疑难杂症、不治之症,也会及时前往上级医院检查治疗,根本不会坐在家里等专家来巡诊。与其兴师动众组织专家下乡,不如让专家在本院多开设一些专家门诊、多提供一些专家号源、多延长一点专家门诊时间,省得患者排长队、常排队,看专家难,白白浪费专家资源。哪怕通过网络远程会诊或预约诊疗,也比下乡巡诊作用更大。
其次,专家太“洋”,到农村水土不服。下乡巡诊的专家虽说都来自城市二三级医院,但是,由于城乡医疗机构药物配备不同、用药习惯不同,巡诊的专家即使为农村居民看了病、开了药,但是,镇村或者县级医疗机构也无药可供,导致专家到农村来一次,患者至少要往城里跑两趟(买药一趟,复诊一趟)。况且,现在的专家有几个能离开仪器设备凭技术看病,因而,下乡巡诊基本上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三是,专家太“贵”,到农村承受不起。一个医疗队,一行几个人,且不谈吃喝拉撒睡,开支有多大,费用由谁出,就说接待服务,加桌子、添板凳,宣传张罗,端茶递水,等等,至少要“一对一”地陪着忙、跟着跑,以致正常的医疗秩序受影响。幸亏有了“八项规定”,要不然迎来送往、衣食住行,接待方更加难以招架。与其有这个时间、这个精力、这个费用,不如为农村患者减免一点专家门诊费用、提供一点专家延时服务。
四是,专家太“精”,到农村“收获”不小。医疗队下乡名为资源下沉、服务基层、方便农村居民,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既是为了应付任务,捞取政治资本,也是为了个人评职称、单位“虹吸”基层资源。因而,医疗队专家轮流坐庄,巡诊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导致来一个专家都要介绍几个病人到其所在的医院就诊、推荐几个医保不能报销的检查和药物,造成当地患者外流、负担加重。而县镇医疗机构真正缺乏、农民看病又真正需要的专家却要花高价聘请,没有大几千、万把块根本请不来,且这些所谓的“专家会诊费”都是现金交易,收费无标准,运作无规范,医院不入账,医保不报销,个税流失多,患者投诉多,社会反响大。
综上所述,国家鼓励优质资源下沉,更需要建立可持续的机制,因地制宜、体系化助力基层。农村最需要的是能够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全科医生和不走的医疗队、能随叫随到用得上的专家。如果真正是为了农民、服务基层,那就应该选派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驻点服务一年半载,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建专科、创特色,带教医护人员,提升诊疗水平,而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发点名片。
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的高度重视和资源下沉、做强基层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省、市级三甲医院纷纷组织专家,成立医疗队到农村巡诊,看起来兴师动众、轰轰烈烈、服务
近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指导、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和健康报社联合主办的“中风识别”全国脑卒中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活动总结会在北京召开。本次活动累计收到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南京举办2025年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能力提升培训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王思成出席开班式并讲话。会议强调,中医优势专科是医疗机构发挥中医
各会员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医药领域合规治理的决策部署,强化医药行业全产业链合规管理,推动构建以合规为基础、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行业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