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传播社 健康中国传播社
首页 > 观察 > 评论

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共同富裕

作者:编辑部

时间:2022-11-21 11:22:14 来源: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守民心、护民利。纵观党的二十大报告,“人民”是贯穿始终的鲜明主线。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面对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单列成章,涵盖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时代十年,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全方位成就,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征程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学报告、谈体会、抓落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起磅礴力量。


f9fec9dc590a8f379cb4e9b487fe77f7.jpeg


民生成就凝聚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七十八点二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一万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万五千一百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四千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这一系列亮眼的数字,折射出新时代十年人民生活的全方位改善,民生建设取得的非凡成就鲜明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彰显了人民领袖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未来五年,接续奋斗,不断推出新的为民举措,更加有力地服务保障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厚植幸福根基,就是主动对标新征程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民生牵动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侯为民表示,在我们这样的大国取得新时代十年的辉煌成就非常不简单。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较低。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改善民生福利,我们党必须克服诸多史无前例的困难。民心所向体现着社会发展的主流,预示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致力于人民生活更为富足、更有品质、更加美好,主动识变应变求变,鲜明昭示了我们党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这些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史性成就,让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难掩激动之情。她说,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我们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鲜明写照。谱写新时代辉煌篇章和时代画卷的“中国这十年”,不仅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教育基础和医疗卫生基础,而且为中国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心民意基础和团结奋斗基础。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乐表示,正是由于我们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了几千年梦寐以求的好日子,实现了五年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庄严承诺。与此同时,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民生建设成就源于对“人民至上”这一党的根本立场与方法论的坚定实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是党的人民立场的实践表达。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扎实推进民生建设的方法论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事关乎百姓冷暖,件件连着党心民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新的伟业蓝图,清晰地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为民办事,加快高质量发展,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定意志和实践魄力。


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了全面部署,明确强调,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必须要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庆杰认为,作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四个方面,共同服务于“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个重大任务。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解决了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保障人民健康,既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部工作的落脚点。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韩克庆表示,从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来看,分配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四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就业优先战略、社会保障体系、健康中国建设都离不开分配制度。其中,多劳多得、勤劳致富、机会公平,需要健全的劳动分配制度作保证;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再分配的重要政策工具,本身就是在既有的初次分配机制和原有社会结构的基础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也离不开税收、转移支付等国家财政支持。这四个方面既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各有侧重。在完善分配制度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其中,“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作为全新概念被首次提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认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提出,是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作出的科学应对,是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对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将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这一重要论断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前期在我国一些地区做探索试点,与此同时可以参考国际上一些在此问题上的通行做法,从而增加推进共同富裕的工具选择。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六稳”工作、“六保”任务之首。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方面,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十分引人注目。2015年,“新就业形态”的表述首现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经过7年多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这一表述,表明了党中央对新就业形态发展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肯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过去五年,我国就业市场平稳向好。其中,新就业形态在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注入新动力、新活力方面作用明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为新就业形态长远健康发展指明方向。随着我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新就业形态发展将走上规范发展的快车道,将激发出越来越多更具活力、更高标准与更加普惠的就业形态,改善劳动者福利,推动经济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韩克庆认为,从“加强”到“健全”体现了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措施更加完善,城乡统筹已见雏形。一是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不断优化,法治化与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制度的风险应对能力不断增强。二是保障范围和覆盖对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的对象识别更加精准,新的覆盖对象逐步纳入到制度中来。三是待遇水平稳步提升。从消灭绝对贫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仅困难群体的现金补贴标准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社会保险待遇、社会服务项目与公共福利设施不断增加。四是财政投入稳中有增。用于民生支出的财政投入总额不断加大,民生基本建设投资保持平稳。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确立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人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健康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分析道,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是新时代必须不折不扣、扎扎实实贯彻落实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重视人民健康保障和促进工作,推进人民健康优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意味着人民健康工作的战略重要性在未来将会更加突显。


注重民生政策可持续性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的“二十大声音”掷地有声,字字铿锵,深刻感召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未来,我们要凝聚智慧力量、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美好愿景变为生动的现实,从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四方面,积极推进民生建设高质量发展。民生事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定盘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实际上包含着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人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落下”的理念。侯为民提出,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然要将民生事业作为工作的重点。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普及等公共品的供给能力,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还有差距。民生事业发展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大局,民生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用系统观念看待民生事业发展的成本和收益,在税收、财政支出、转移支付、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通过提高民生福利水平,进一步减轻民众生活负担和改善民众发展预期,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保证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彰显了强烈的历史担当、深厚的人民情怀,为今后我们扎实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副所长朱泯静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各方智慧,共商共谋共建,积极实现民生建设高质量发展。以广东省为例,我们既要深入调研、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解决好群众关切难题,也要坚定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统领全局、统揽工作,把握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与此同时,在突出抓好重点群众就业、稳步推进广东全民参保计划、加快推进健康广东建设等方面,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更加注重民生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用实际行动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确立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立场主旨和思路原则,更给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重点方向。张乐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未来,国家将加快重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切实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建立调节高收入者财富积累的合理机制,避免少数人财富的大幅增长和积累,增强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以便形成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收入分配新秩序。赵庆杰认为,我们要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进一步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不断完善分配制度,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另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多措并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发展中赢得民心,必然在凝聚民心中走向辉煌。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关注百姓的痛点、难点,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深化重大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开创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谱写民生事业新篇章,让每个中国人都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盛世中国再创新的辉煌与荣光。


(责编:张丽)

【版权提示】健康中国传播社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jkzgcbs@163.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标签:健康中国全民健康 共同富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