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传播社 健康中国传播社
首页 > 科普 > 医学

【疾病防治】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作者:编辑部

时间:2024-06-11 11:01:37 来源:健康指南

1718074998104018.jpg


约有1/3的脑卒中发病前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是因为输送到脑部的血液和氧气暂时中断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叫“小中风”,其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超过24小时。然而这种小中风却是个强有力的先兆,如不积极预防,真正的脑卒中将会在短期内发生。

  

1. 小中风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性  

 

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次发生卒中的比例比普通人群高9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天内发生中风的风险为8%至12%,1个月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11%至15%,90天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则高达20%。脑卒中发生后一年内,约有15%的人会因再次卒中、心脏病发作而住院或死亡。脑卒中后五年内,每100位患者中有30人会再次卒中。所以,发生小中风后要进入二级预防。


再次脑卒中发生后,后遗症及肢体残障往往要比第一次严重得多,其中约有25%的人因二次脑卒中而导致死亡。因此,患者一定要严防再次发生脑卒中。 


2. 二级预防措施  

 

01 血压管理至关重要


脑卒中无论是初发还是再次发作,高血压都是一种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在脑卒中急性期(2~4周)过后,最好能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并要防止血压波动。新近的研究表明,即使在140/90mmHg以下,若大幅波动,也会导致较高的卒中复发以及其他心脑血管问题。坚持每天多次测量血压有助于发现这种问题。可使用氨氯地平(络活喜),剂量为5毫克/天,每日一次,4~8周后血压仍不达标者,可再加用其他降压药。

 

02 药物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预防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重要关键,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调脂药物已经被证明有助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液中的血小板粘附在一起形成血栓,他汀类药物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之延缓进展并预防血栓形成。


① 抗血小板药物:


在抗血小板治疗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可以作为首选药物。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阻止血栓烷A2的形成,从而起到抗血栓作用。氯吡格雷可有效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有证据表明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尤其对高危患者效果更为明显。氯吡格雷剂量为75毫克/日,阿司匹林剂量为75~150毫克/日。也可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毫克)加潘生丁缓释剂(200毫克)的复合制剂,2次/日。


西洛他唑是一种较新的抗血小板药物,可能是一种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更安全、有效的药物,但结论尚需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对于糖尿病患者或颅内小动脉疾病患者,西洛他唑可能是更好的选择(100~200毫克/日)。


② 他汀类调脂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血栓形成,若一小块血栓脱落,可沿着血流到达脑部,被卡在某一小动脉的分叉处,结果是该小动脉供应的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导致细胞死亡。血管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始动环节,所以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还应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内皮损伤是动脉硬化的启动因素,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防止血管壁的损伤,能更好地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常用剂量为10~20毫克/日,一次服用。建议中风患者应将低密度脂蛋白(LDL)控制在2.6毫摩/升以下,若同时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则应把LDL控制在2.06毫摩/升以下。他汀类是降低LDL-C首选药物。脑中风患者需坚持长期积极的他汀治疗,不随意停药,不减量,定期复查,重视他汀预防再发的作用。


③ 抗凝药物:


已明确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患者,可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剂量为2~4毫克/日。因服用抗凝药有造成出血的风险,所以要求患者在服药期间一定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此值应控制在2.0~3.0之间。如附近医院没有监测条件,则不能服用华法令,只能选用阿司匹林等药治疗。


审校:冯瑶

责编:王春丽

【版权提示】健康中国传播社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jkzgcbs@163.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标签:健康中国脑卒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