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传播社 健康中国传播社
首页 > 科普 > 医学

失眠与心理健康(上篇)——失眠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作者:编辑部

时间:2024-08-19 15:12:54 来源:长春市健康科普专家库领导小组管理办公室

睡眠与觉醒功能的调节是人类大脑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果按人的寿命是八十岁睡眠,一生中睡眠时间大约是26年,睡眠注定发挥着一些非常重要和关键作用。人类对睡眠的作用和认知也在逐渐完善和加深,但这里仍有无数的谜团。    

  

01   人类为什么需要睡眠      

  

睡眠就像人类对食物和水需求一样,是一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也是本能,对睡眠的需求可能起源于细胞水平,长期保持清醒后神经元表现出了疲劳的特征。大脑代谢和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维持睡眠的稳态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物质是内源性催眠或者调节睡眠作用如腺苷、细胞因子、神经肽类物质,有些是保持清醒和警觉的兴奋性物质如五羟色胺、多巴胺和促食欲素等,同时还有些是具有昼夜节律分泌的化学物质如褪黑素等,这些化学物质作用不同的脑区和部位,共同维持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来保持我们的睡眠和觉醒状态。

 

通过研究发现,睡眠行为不是由大脑内部的单一结构产生的,而是由大脑内部不同部位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停止的。睡眠和觉醒周期的转换主要是体内的昼夜调节机制和睡眠稳态系统共同调节作用结果,这里既有生物钟的节律作用也有相关的生物分子的调节作用。


大体来说,睡眠可以促进机体合成能量使身体存储能量来提供日间活动和生活,维持机体平衡和稳态,增强免疫、促进生长发育,并且促进代谢产物清除、促进神经发育修复神经突触、巩固记忆等。可见睡眠机制非常复杂,并且对我们生命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02   出现失眠问题的原因      


外部因素 

       

01 环境因素:


声音嘈杂使人无法入睡,过强的光线,以及不适合温度与湿度,也会干扰睡眠。


睡眠环境改变:如旅行、住院或住旅馆等,由于环境的突然变化,可能导致失眠。


卧具不合适:床铺的软硬、枕头的高低等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02 生活习惯与行为因素:


不良作息:如熬夜、不规律的作息时间等,会扰乱生物钟,导致失眠。


刺激性物质摄入:咖啡因、酒精、尼古丁等刺激性物质的摄入会影响睡眠质量。


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睡前过度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  

    

03 社会与心理因素:


应激事件:如比赛、考试、工作变动、重大冲突矛盾等应激事件,使人处于紧张、焦虑状态,而影响睡眠。


人际关系:与同学、家人、同事等的关系紧张或冲突也可能导致失眠。      

   

内部因素        


01 生理因素:


疾病与疼痛:如咳嗽、感冒发热、腹痛等身体不适,会直接影响睡眠。


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采默氏病等。


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更年期综合症等,会影响睡眠激素的分泌,导致失眠。  

    

02 心理因素:


情绪问题:焦虑、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会干扰睡眠,可出现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


精神和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以及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其症状可能包括失眠。


精神活性物质影响:长期嗜酒、饮咖啡、饮浓茶等,会对睡眠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失眠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生活习惯与行为因素、社会与心理因素;而内部因素则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精神疾病的影响。长期睡眠不好的本质原因是大脑神经的“工作状态”出现相应变化或问题。出现失眠问题我们要查找原因,有些诱因去除掉或者原发疾病积极治疗失眠很快得到改善。  

  

03   失眠和心理疾病的关系      

  

失眠既是独立的一个疾病,也可以与其他疾病共病,同时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失眠和失眠障碍的现患病率在4%-50%之间,在中国需要积极干预的慢性失眠者高达15%,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共患疾病如焦虑、抑郁、慢性疼痛和物质依赖都十分常见。失眠是多种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的危险因素。


近年来研究表明失眠与心理疾病存在密切关系,是一种双向促进,互为因果,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的风险。患有慢性失眠的患者70%-80%存在焦虑或者抑郁症状,反过来抑郁或焦虑的患者常常也有较多的失眠情况,一些研究显示随着患者的睡眠问题的改善焦虑问题也显著减轻,失眠症状对于抑郁的患者可作为抑郁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方面对维持觉醒、调节睡眠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对睡眠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与人体的情绪关系密切,对于焦虑、抑郁兴趣等都有紧密关系。另一方面一些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都共同作用一些脑区和神经递质来改善睡眠和焦虑抑郁症状。


可见,当出现失眠问题时不仅要排除外部环境因素还有考虑躯体疾病,同时也要进行心理检查和评估,鉴别是否存在心理相关疾病。    


作者: 

张宇朋

长春市第六医院睡眠障碍诊疗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身医学专家组常务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睡眠障碍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长春市医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吉林省睡眠研究会睡眠与心理专委会副主委、吉林省康复医学会精神心理康复委员会常委,吉林省应急管理专家成员,吉林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吉林省药物依赖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常委,长春市医师协会理事,长春市医学会医学心理学专科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心理危机干预委员会委员。从事心理、精神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运用认知疗法和内观疗法解决失眠、焦虑症、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等心理问题,对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有所研究,对物质滥用及成瘾行为有较深造诣。


顾问:

张延赤

吉林省精神心理诊疗中心

(长春市第六医院)党委书记


刘 洋

吉林省精神心理诊疗中心

(长春市第六医院)宣传科科长


指导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


来源:

长春市健康科普专家库领导小组管理办公室

审校:冯瑶

责编:王春丽

【版权提示】健康中国传播社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jkzgcbs@163.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标签:健康中国失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