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5 09:08:42 来源:山西白求恩医院消化内科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结肠息肉的检出率也在逐渐增加。研究数据显示,结直肠从正常黏膜转变为晚期恶性肿瘤,中间会经历息肉、腺瘤、上皮内瘤变和早癌等多个病理过程,时间可达数十年。在以上任一阶段发现病变并进行处理,均能够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所以早期发现结肠息肉对预防结直肠癌意义重大。
一、概念
肠息肉指突出于肠腔表面的隆起,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通常随年龄增加逐渐上升,男性多见(男性约高出女性1.5~2.5倍),病变部位以结直肠多发,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二、病因
01 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02 饮食性因素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而且进食红肉的比进食白肉更容易长息肉。
03 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可以刺激大肠长息肉。也就是说,此类手术后患者更要警惕。
04 肠道炎性疾病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05 其他疾病影响
免疫功能低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三、结肠息肉报警症状有哪些?
大多数结肠息肉一般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但是有些结肠息肉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01 黑便或便血
如果排除了痔疮、肛门轻微撕裂等肛门疾病,便血则可能是结肠息肉(甚至肠癌)的征兆。血液可能会在大便中显示为红色条纹或使大便呈黑色。当然,某些食物、药物或保健品也可能导致大便颜色变化,需要进一步的鉴别。
02 排便习惯的改变
持续超过一周的便秘或腹泻可能表明存在较大的结肠息肉或癌症。然而,许多其他情况也会导致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精神心理压力等。
03 疼痛
大的结肠息肉会部分阻塞肠道,导致腹痛。
04 缺铁性贫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息肉会慢慢出血,粪便中没有可见的血液。慢性出血会夺走身体所需的铁,造成缺铁性贫血,并感到疲倦和气短。
四、如何发现肠息肉?
结肠息肉有的时候会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定期的常规筛查是必要的。依靠的主要是结肠镜检查。正常人群肠镜检查息肉、腺瘤检出率约30% 。40-59岁人群息肉发生率高,一般建议从40岁开始做第一次肠镜检查,根据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以下人群建议立即检查:
01 年龄≥40岁,无论男女;
02 长期抽烟、喝酒的群体;
03 有结直肠息肉或结肠癌家族史;
04 进行胆囊切除的群体,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
05 长期缺少运动,高脂肪饮食,高盐饮食者;
06 长期便秘,腹泻,有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腹痛、便血、消瘦的群体;
07 炎症性肠病、家族性息肉病。
对于有高危因素人群,需要在40岁以前就开始检查,并且按照医生要求适当增加检查次数。
五、治疗
治疗原则是发现息肉即予切除,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目及蒂的长短粗细及有无癌变,选择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首选方法。
六、术后复查
息肉切除就能一劳永逸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据研究结果显示,息肉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尤其是腺瘤性息肉, 且仍具有癌变的危险,所以定期复查非常重要。
复查的频率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单个良性大肠息肉摘除术后,刚开始每年需进行一次电子肠镜复查,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年复查一次。多个良性大肠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大肠镜检查;增生性息肉因生长较慢,可1~2年肠镜随访1次;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上皮内瘤变的,随访时间要适当缩短,一般为6个月~1年。
七、如何预防结肠息肉及结肠癌的发生?
几乎所有的化学预防手段均相当于针对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而对于结直肠息肉来说却是二级预防,即防止其再复发。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01 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02 饮食结构要均衡合理。应少吃肥肉、煎炸熏烤以及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多补充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还要戒烟限酒,这样既可以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又能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有害废物对肠道的损伤。
03 要坚持参加有氧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癌能力。
04 保持乐观的心态。
只要我们足够重视身体健康,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注重锻炼及作息有规律,做到结肠息肉的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内镜下治疗,是一定能够阻断结肠息肉发展为结肠癌的。
单 位:山西白求恩医院消化内科
作 者:李超 护师;杜旭芳 主管护师
审 核:朱丽萍 副主任护师
审校:冯瑶
责编:王春丽